主页 > 关于印智 > 公司新闻 >
6个观点告诉你“品质和生产”是“鱼和熊掌”么?2023-03-09 10:32:52


质量和生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质量再好,生产不出来也是没用的;生产再多,全是次品就更不可以。没有质量的产量就是浪费,产量越大,浪费就越大!

以下情况或许在印刷工厂并不少见:

1、各种质量相关事情,生产部都不配合,比如包装磨损,品质部通知生产部去送检维修,生产部就表示他们只负责使用,其他的都不管;
2、再就是返工,发生原因品质部一直在说,生产部一直不配合解决,最后批量不良几千上万件时,返工时生产部表示发出去就跟生产没关系了,品质部自己想办法去返工;

3、再就是私自更改工艺,合并两个工位,去掉一些工序之类,品质部多次提出,生产部不予理会,产出不良品也是品质部的责任,各种之类,找老板的话老板就会让品质部自己解决问题,反正什么都执行不下去……
看完帖子,能感觉出质量同行满满的无奈。

4、“品质和生产”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在相关的技术论坛,打开质量管理之类的板块,不少关于品管难做的帖子,无非是抱怨领导不重视、生产部不配合、薪水低、没地位等等,其中关于生产部门不配合的不在少数。

生产部追求的是产量,是效率,品质部追求的是质量,是效果。虽然核心价值与使命不一样,但其实是殊途同归的。高产出不一定就是低质量,高质量也不一定会低产出。
如果管理体系好,团队协作好,系统运行稳定,共同努力改善,生产与品质完全能同步提升。理论上说,二者不应该有冲突。但事实上,因为立场不同,追求的指标不同,生产部与品质部的分歧与冲突在所难免。

以下是部分关于生产和品管的讨论,你怎么看?
观点一:执法的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客户需求来判定。

质检部门相当于道路上的警察,生产部相当于行驶的车辆,企业是需求运输的国家,技术部门是制定法律法规的主流和研究部门,其实大家利益是一致的!希望大量的车流持续不断,保证运输通畅。如果大家都开快车,撞得七荤八素,国家也会计算估量这些损失。

观点二:没有质量的产量就是浪费,产量越大,浪费越大!

我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质量再好,生产不出来也是没用的;生产的再多,全是次品就更不可以。品质与生产的确是有矛盾,但是品质是第一位的。我们有句话——产量是钱,质量是命。我们不能要钱不要命,我想这是他们之间的关系。

观点三:不要把质量看成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应该深入群众。

质量是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是创造利润的,利润是从顾客来的,质量是由顾客决定的。所以,请理解创业初期的老板,理解公司产品定位的顾客群,它决定了公司产品应达到的质量水平。

观点四:企业从经营的角度也要考虑质量过高时的相对产品的质量程度。

企业的品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平衡提高品质的成本费用与通过品质建立长期品牌收益的能力,才能影响老板或厂长。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得到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支持才能做好。当初做研发时就认识到消费者的知识和感觉又是不能获知你企业产品的质量程度。

观点五:品控工作就是以预防为主。

而在日常工作中,一般能提出预见性问题的人都是经验比较丰富的,但经验丰富不仅仅是指参加工作的时间长。平时我们能及时发现问题,努力地思考问题,但对解决问题的手段方面的道行还不够深。所以,在品质监控过程中加强跨部门沟通,我们就不会处于被动。

观点六:质量管理要学会把问题暴露出来。

你把小问题搞成大问题,小隐患搞成大矛盾了,让大家都看得到它的危害,得下定决心来整顿。如果建立自查机制,不断地寻找内部的问题和隐患并激化,更上高楼指日可待了。


生产部与品管部的问题其实说到底是人的问题,两个部门对质量的认识上不一致,才会出现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如果大家质量管理看法一致,自然就会一同进行问题的处理,一同找收货标准,一同管理生产中的品质。


所以,要根本上处理与解决这两部门的矛盾,首先是大家对质量管理的认识达成一致,方法很多,主要是沟通与培训,并将质量管理的要求纳入绩效考核当中。也可以在制造车间引入MES(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APS(高级排程)等管理系统,建立完整的质量追溯、质量改善、质量预警机制和合理的生产排程体系,做到数据共享、保持共识、协同运营、高效制造。


生产部门和质量、技术部门的紧密结合才能使自己企业的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只追求生产产量而不追求产品品质,那么这种产品在市场上不会有太强的竞争力。


品质部门通过严格细致的把关,对产品进行认真检查,提出产品外观、性能的合理化要求,技术部门根据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规程和工艺制度,来约束和规范生产。生产部门结合质量、技术要求精细组织生产,时刻把生产、技术、质量形成一个闭环,互相监督、互相促进,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